小木猫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康健:有理想就会有疼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6 19:0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72年,青年诗人芒克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太阳落了》,那年15岁的刘康健入伍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   

  十年文革致使国内文艺创作几近瘫痪……1977年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作品一改“高、大、全”创作基调,清新的写作手法,顿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结合《班主任》在当时社会上产生的极大影响力等情况,《班主任》被誉为“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当然这是许多年以后的事情了。此时在部队当兵的农村娃子刘康健对这一无所知。部队生活的严肃和特殊,让他与外界保持足够远的距离。而在部队打靶等训练之余的大把时间,又让他无所事事。抑或是孤独,抑或是对知识的渴求,刘康健这时才开始他真正意义上的“人生”。   

  写作是倾诉的需要   

  家穷,刘康健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在生产队做工,给家里挣工分。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心愿,刘康健的父母也不例外。为让儿子能有个好的将来,作为农民的父母思来想去,认定当兵是当时唯一的出路。1972年,15岁的刘康健去了河北秦皇岛当兵。年轻人在一起的军营充满欢歌笑语,但又因思想的压抑和封闭,军营生活又是异常的枯燥和琐屑。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康健得知“秦皇岛七中”图书馆有大量藏书,就想法设法去借阅。一年下来,他读完了图书馆大部分书,从《三国演义》到《资治通鉴》,从《莎士比亚全集》到《雾都孤儿》,业余生活丰富而滋润。这一年,刘康健发表了上百篇部队通讯报道,在军营引起不小的反响,同时他的文学创作特长也初步显现。   

  因他能写。1975年,刘康健由所在部队推荐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农兵文艺创作班”,与当今华语文坛陈建功、钱钢等知名作家当时是同班同学。通过这次学习开阔了刘康健的视野,也指明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正当他踌躇满志向文学高峰攀登时,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1978年他从部队转业到老家,成了一个地道的庄稼汉。但为实现内心深处的文学梦,他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1981年他在亲朋好友的反对声中,去北京寻找自己的文学梦。找到当时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朋友陈建功,在陈建功的帮助下:“刘康健去了《北京文学》做编辑,工作之余就到北大听文学讲义课。”在《北京文学》编辑部工作的日子,他虚心学习,认真编辑每一篇来稿,曾和浩然、李陀、许谋清促膝交谈,虚心求教,结下深厚的友谊。因表现良好,他被《北京文学》编辑部推荐到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第五期学习班学习不合理的晚餐会给身体埋下疾病隐患,学习期间,他第一次与王蒙、刘绍棠、刘再复等著名作家近距离的接触。也经常去汪曾琪、张洁、邓友梅、林斤澜等人家中聆听教诲。同时,他连续在《广州文艺》、《山花》、《奔流》、《青年作家》等杂志上发表几十篇中短篇小说,这让他在圈内名气顿时大增。   

  刘心武的《班主任》发表后的许多年里,中国文学先后经历了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涌现出一批有实患者提问:治白癜风乌蛇白癜克有用吗力的作家。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转型使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很大的转变,人们对物质的热情超过对政治理想的热情。80年代后期以“刘震云、池莉”等作家用温情和诗意的文字开创了新写实文学流派,这种更贴近社会底层,贴近当下的写法,一时成为写作者模仿的主流。   

  作为新时期文学各阶段亲历者的刘康健,也在不断总结和反思。针对文革给人带来的伤痛,他曾写出《一往无前》;面对这些伤痛,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进行反思,他又写出《迷人的海》。池莉用《也算一封回信》奠定自己作为“新写实派”领军人物时,刘康健也拿出历经两年,顶着压力创作的报告文学《在中国》,发表在1989年第三期《北京文学》上。一时,《在中国》成为报刊杂志转载或连载率最高的文艺作品,地摊上、各类书店内摆满了这本书,印刷厂多次加印,才得已满意市场需求。不少读者写信与他请教、交流写作技巧。这事引起当时驻马店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一领导说:“一个农民还能写出恁好的作品,抓紧把他调到宣传部。”1990年,刘康健被调到驻马店地委宣传部上班。   

  90年代初期作家还是个很让人羡慕的身份,据说那时大姑娘找对象,最理想的职业是作家和军人。   

  刘康健以作家身份破格到宣传部上班,很多人投来羡慕的目光,而机关单位的繁忙也超过他的想象。作为当时驻马店宣传系统的重要笔杆子,那个时期的政府不少重要文件都有他执笔起草。这期间,刘康健的精力主要投入在工作上,给文学创作留的时间太少,但他没有因而停止阅读和写作。机关单位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又让他身心疲惫。巴尔扎克说过:“一个作家要想写出不朽的作品,那么这个作家内心必定是非常纯净的,文学在作家心目中位置是至高无上的。”刘康健时常拖着白天一身的疲惫,晚上在家伏案阅读中外名著,偶尔写写随笔。1993年他出版了随笔集《横山情话》,作品主要阐述了市场经济下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经历蛰伏,1997年,他历时三年创作的报告文学《辉煌的幻灭》,发表在当年的《人民文学》杂志上,接着中国社会出版社隆重推出长篇报告文学《辉煌的幻灭——人民公社警示录》。该书一经发行,便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一年内再版3次,售量达12万册。《辉煌的幻灭》主要揭露了特殊年代,部分领导干部好大喜功,他们任意漠视劳动人民的生命的和践踏人的尊严。2011年他根据“七五八”采访手记,又拿出长篇报告文学《创世纪》,且该部作品荣获河南文学最高奖——“首届杜甫文学奖”。《创世纪》一改其它文艺作品一味对“七五八”顽固职守干部的谴责、批判和对天灾人祸的埋怨,作者另辟蹊径,以独特的叙述视角,向读者全面展示了“底回忆和展望的重要器官层劳动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坚强的性格和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报告文学宗旨是真人真事的如实描写,迅速地向人们报道和说明社会生活的真相。这就注定了报告文学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为什么要有批判?刘康健说:“文学毕竟人的文学,批判某种意义上是给弱势人群鼓励,给人力量。”   

  即使多年后,刘康健也不明白自己咋鬼使神差的走上写作之路,他说:“小学没毕业,主上都是。这或许是乡村生活的经历,让自己有所思、有所想……”   

  一个青年的乡村生活是很孤独的,20来岁正是个诗意的年华,也是一个孤独的年龄,孤独就白癜风如何治才能彻底好了要向人倾诉,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