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猫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庄子话命运 00wosrko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3 00:1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凡属人类中的一员,只要你从长大成人会思考的那一刻起,总会关注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自己的命运。古人认为“天”能致命于人,所谓命运就是天命。早在殷周时期,“受命于天”就被镌刻在钟鼎上乃至先民们的心中。   

  关于“命”字的诠释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动,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说文解字》释为:“命者,天之令也。”更与动植物的生活能力和生命有关。也常被一般人认为为生来就注定的贫富、寿数等为天命。   

  “运”字的诠释为:会意。从辵(chu?,军声。本北京中科忽悠义:运行;运转;转动。《说文解字》释为:“运,移徙也。”也有循序移动、搬送之解,更与人的遭遇有关,亦特指我们通常所说的遭遇:运气。   

  “命运”二字合起来有两层意思:一是,天命运数,实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二是,比喻发展变化的趋向。   

  关于命运问题,庄子也早已阐述过,只是零散于文中没有明确而已,譬如,庄子在《逍遥游》中就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种小虫子,寿命特别短“朝生暮死”,对他来讲一天就是他的生命的极限,人的寿命长一点,一般就是七八十岁,算做是一个生命的极限。这不算什么,据庄子说有一种灵龟五百年对他才不过是一个春天,那么我们可以说,这只灵龟的生命极限至少有上千年。灵龟也是没什么可骄傲的,上古还有一种大树,八千年为一春,八千年为一秋,那这棵大树的生命极限至少就有上万年之多。   

  庄子在这里虽然着重说小大、长短有别,渲染他们的悬殊,说明境界的差异。以寒蝉之命短,论灵龟大树之寿长,让人在悬殊的对视中幡然醒悟小大与短长之别。但是,弦外之音也在告诉我们要能够跳出“人”的视界来看待时间和空间,生命不论长短但他们生命中的生老病死各阶段可能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有变得更加简短而已。这就是自然所赋予万物的命运所致。人只是自然体系中一个微不足道的世界层次,我们只能够怀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惆怅去敬畏自然,而不能凌驾其上。   

  庄子在《大宗师》文中以“命”来作为结尾,更显其道家对此问题的重视,他说:“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从文中可知,子舆与子桑(即上文中的子桑户)这两位人物,看来很受庄子的青睐,在《大宗师》里面这已经是第三次出现了。他们几个道友,大概家里都不是十分富裕的,也都是与功名富贵无缘的,常常是处于“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的生活境地。但是,却都与道有缘,有着共同向道的理念,因此“相视一笑,莫逆于心”结为朋友。所以,当时下了十多天的雨,子舆知道子桑是个家无余粮的人,怕他饿病了,于是子舆就带着饭,去送给子桑吃,可见他们之间的感情并非一般。   

  子舆带着饭去给子桑,到了子桑的门前,就听到子桑像是在唱歌又像是在哭泣。而且还弹着琴道:“父亲呀,母亲呀,天呀,人呀……”声音微弱而诗句急促。   

  子舆进到屋里,说:“你吟唱诗,为什么这样不成调子呢?”子桑说,“我在思索使我到了这般穷困地步的原因而不得其解。父母难到想要我贫困吗?上天无私地覆盖一切,大地无私地承载着一切,天地岂会偏私而让我贫困呢?探索使我贫困的原因而得不到结果。然而我到了这样的绝境,是命吧!”   

  从文中可知,庄子在此借子桑的悲歌说明不幸乃命之所赐,非人力所能控制。既然如此,人便应顺应命运的安排,坦然面对命带给人的一切。但是,怎样坦然的面对,这就是你如何对待人生之“运”的问题了。庄子在这里并没有说明白,但是,为什么要用它结《大宗师》的尾呢?因为作为“大宗师”已经早已道出了其中真谛。   

  “命”或“命运”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观念。中国古代贤哲对何者为“命”,如何对待“命运”等问题都作过认真的思考和回答。庄子的人生观是其中较大的一种。但是他也是“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所以,他也相信有命,进而主张知命、安命。因此,他也多次说过,“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尽管如此,他同样也在行世的行为中,企求于改变人生中那不幸的命运,获得人生的自由逍遥之运。   

  按照前面《说文解字》对“命运”二字的诠释:“命者,天之令也”,“运,移徙也。”命运合起来即是天命的流动与迁徙。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对命运的认识有两个方面,一是“头上有天”,二是运要变迁。这说明中国古人的命运观是变化与流动的。《周易?坤?文言》记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说明命运可以通过人的行为而有所改变。   

  所以,我们也要学好老庄,认真考虑清楚在“无可奈何”之中,怎样才能做到来“安之若命”;在“吾生有涯”之中,如何弄清楚自己脚下的这条人生漫长岁月之路,到底应该怎样一步一步向前走?才能走出适合自己的好运来。   

  假如只是单纯的“顺应自然”,那自然是误读了老庄,误读了《道德经》和《庄子》,在老庄看来事物总是有对立的一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也可合二为一成为一个统一体。譬如,在道家看来有“顺”必有“逆”,有“正”必有“反”,有“动”必有“静”,这样才算是构成一个完整的“道”。因此,当我们从老庄那里看到“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它的另一面——精勇猛进,逆向反动,“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柔弱胜刚强”就是它在实际中的成功应用。(《道德经》第十章)   

  在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中,不论是人、社会,还是自然都有失常和犯错误的时候。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老庄并不主张袖手旁观、顺其自然,而是积极参与实践,促使人道、天道、自然之道回归正确的规迹,他们均主张“创造自然的自然”,就是顺应自然的改变。当然,这也需要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冒险勇气,但相比较而言,付出的越多收获就会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